夏季不能做白内障手术?专家揭秘真相,别让爸妈再等了!

炎炎夏日,高温的天气让许多白内障患者对手术望而却步。

“夏天出汗多,容易感染,恢复慢,等凉快了再做吧!”这是许多子女带父母去看白内障时最常听到的担忧,这也让不少老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。

这些说法到底对不对?今天,就让我们揭开真相!

夏季手术风险大?

专家:这是过时的误解!

事实上,从白内障的手术原理看,白内障手术没有季节限制。

随着时代与技术的进步,现在的白内障手术已在严格无菌的手术环境下进行,切口较小,术后早期护理中避免眼部进水,注意眼部卫生,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术后眼药水。无论是春夏秋冬,只要符合白内障手术条件,都可以进行手术。

如果白内障久拖不治,不仅会增加手术难度,还会导致并发症发生。因此,不能因为气候原因耽误治疗时机。

白内障治疗:破除误区,打破谣言!

除了季节误区,很多人对白内障治疗还存在几个常见的误区:

误区一

白内障“熟透了”或者到70岁之后才能做?

白内障手术并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,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眼部具体情况以及全身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。

比如有些婴幼儿出生时就患有先天性白内障,一旦确诊且经评估混浊的晶状体影响到视觉发育,就需要尽早手术干预,通常出生后几个月甚至几周内就可能要做手术。

其次,中青年并发性白内障。它是因其他眼部疾病或全身疾病,如高度近视、糖尿病等引发的。当白内障明显影响视力,干扰正常生活时,就可以考虑手术。从十几岁到四五十岁都有可能。

一般而言,只要患者觉得白内障影响了生活、视物质量,就可以进行手术!

误区二

白内障可以不做手术,只滴眼药水

很多患者一听白内障需要动手术,先会在心理上出现畏缩情绪。那么除了手术,还有没有其他选择呢?

答案是:没有!

事实上,确诊白内障后,越早进行手术、视力水平越高的时候进行手术,术后的预期视力就会越好。

归根结底一句话:白内障会致盲,越拖延越严重,早手术早亮堂!

不要再被“夏天不适合做白内障手术”的过时观念耽误了,当老人因视力模糊无法享受美景,当阅读、看电视都成困难时,及时手术才是最好的选择。

清晰的“视”界,不应该有季节的界限。

 这个夏天,就带爸妈开启清晰之旅吧!

@准大学生!暑期摘镜正当时,超详细摘镜攻略请查收!

近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?

眼镜被汗水打湿模糊了视线

起床第一件事凭感觉到处找眼镜

出门摘下眼镜看什么都是朦胧美

……

盛夏七月,趁着悠长的假期

摘掉厚厚的眼镜

迎接高清美好的“睛”彩视界

暑期摘镜正当时

暑假期间,不用每天盯着电脑眼睛疲劳又干涩,正是近视摘镜的好时机。外出游玩,框架眼镜是一个“累赘”,趁着假期做近视手术,无论是外出游玩还是日常生活都会方便不少。

总的来说,近视手术分为术前检查、手术、术后复查三部分,一般从术前到术后大约需要3天时间。

01

术前检查

近视手术并非人人都可以做,术前要经过详细的术前检查,准确的术前检查数据是实施个性化手术设计的重要依据。

做近视手术术前检查时,需要停戴隐形眼镜:软性隐形眼镜停戴1周,带散光的软性隐形眼镜和硬性隐形眼镜停戴1个月,角膜塑形镜停戴3个月。检查前2天,不要熬夜,保持良好睡眠。

02

手术时间

放松心态、做好注视训练;不要太紧张,放松心情,才能较好地配合手术;手术前一天请洗头、洗澡,保持身体干净清洁;手术当天可以带一位家属或小伙伴陪同,术后不要驾车;当天不要化妆,不要喷香水,穿宽松、休闲的衣服就行。

手术过程可能只需要耗时十多分钟,但是为了给术后宣教、观察、休息预留时间,还是建议大家要预留半天时间。

03

术后复查

术后第1天复查,没有特殊情况大约需要30分钟。近视手术术后一年总共需要复查6次,分别是术后1天、1周、1个月、3个月、6个月、1年,每一次术后复查都有其目的及意义,不可轻视。

做完近视手术如何护理?

1、术后生活上要注意些什么?

术后一个月内要避免脏水、洗发水、沐浴液等进入眼内,也不可以去按摩眼睛,忌烟酒,尽量清淡饮食,不要夜间开车或者开长途车,术后要注意合理用眼。

2、近视摘镜后多久可以洗澡?

术后第二天复查眼部没有异常后,就可以正常地洗头、洗脸、洗澡,只需采取正确的方式,避免脏水、沐浴露、洗发水进入到眼睛就好。也可以用湿毛巾轻轻的擦脸,或者去理发店洗头。

3、术后多久可以化妆?

术后面部正常的清洁和防护是可以的,但是眼霜或面膜等容易弄到眼睛里的护肤步骤需要注意。特别是眼妆,需要等到1个月之后。

4、术后多久可以运动?

一般来说术后第二天复查没有异常就不影响日常的活动,术后3个月就可以适度运动,但要注意半年内不能游泳,一年内不能潜水。

5、出行需要注意哪些防护?

在户外时间较长,需要戴上护目镜遮挡太阳光、沙尘等。去人多的地方游玩要注意眼部的防护,避免碰撞到眼睛,可以配戴防护镜。

梅州爱尔眼科医院提醒:准备近视摘镜的小伙伴,应先到眼科机构做术前检查,通过术前检查由医生根据检查数据告知相关眼部情况,确认能否进行手术,满足摘镜需要。

夏日防晒漏了这个部位?比皮肤更怕晒!(90%的人都忽略了

夏天一到,大家的防晒仪式感拉满:防晒霜、防晒衣、遮阳帽……但有个“防晒死角”总容易被忽略——它就是我们的眼睛。

大暑到了,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即将登场,紫外线强度也跟着飙升。当你忙着给皮肤防晒时,可别让眼睛在暴晒中“受伤”。

今天就来聊聊:紫外线会对眼睛造成哪些伤害?怎样防晒才靠谱?

紫外线的“隐形攻击”

紫外线分为UVA和UVB,UVA会深入眼睛,长期损伤视网膜;UVB则主要伤害角膜和晶状体。紫外线就像“小火慢炖”,日积月累会让晶状体蛋白质变性,增加白内障的几率。尤其是户外工作者、滑雪爱好者、高海拔地区等长期接触紫外线的人群,风险更高。

紫外线可能“晒”出3种眼病

眼睛的角膜位于眼表的最外层,对紫外线敏感,从而保护眼内组织,但长时间紫外线照射,则会引起角膜病变,比如日光性角膜炎,严重时还会引起角膜混浊导致视力下降。

除此之外,紫外线还容易对眼睛有以下伤害:

1、白内障

紫外线照射是白内障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,尤其是皮质性白内障UVB(波长280~320纳米的紫外线,中波)密切相关。

日照强的地区不仅白内障患者多,发病年龄也早,如西藏发病率明显高于内地,南方也高于其他地区。

之所以在热带和高原地区发病率高,是因为晶状体几乎可以吸收全部波长在295-400纳米的紫外线。

2、黄斑变性 

多指老年性黄斑变性,是60岁以上老人视力不可逆损害的首要原因。其中,黄斑长期慢性光损伤是原因之一,包括紫外线和可见光。

3、翼状胬肉

这是一种与结膜相连向角膜生长的纤维血管样组织,不仅影响美观,还会引起角膜散光,导致视力下降,与风沙、灰尘、日光刺激有关。

过量的紫外线照射,风沙和尘埃刺激导致角膜缘周围组织出现非感染炎症,细胞血管的增生形成纤维血管性膜状物。

这些人容易被紫外线“盯”上

给眼睛“防晒”,记住这2招

 

1. 选对太阳镜,比涂10层防晒霜更有用

别被“深色镜片”忽悠了!关键看UV400标识;

日常选灰色镜片:不改变物体颜色,看东西更真实;

开车、远足选棕色镜片:减少蓝光和眩光,视野更清晰。

注意:帽子只能挡头顶的光,地面、水面反射的紫外线还会直射眼睛,墨镜+宽檐帽才是黄金搭档!

2.避开紫外线最强时段

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是一天紫外线比较强的时间段,尽量减少户外活动。如果必须出门,除了戴墨镜,撑一把防紫外线的遮阳伞(UPF40+以上)更稳妥。

哪怕在树荫下也别大意——50%的紫外线能透过树叶缝隙钻进来,长时间停留还是得戴墨镜。

得了白内障不要等!手术时机看准这3个指标

紫外线照射是白内障形成的重要诱因,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会加速晶状体混浊。然而当确诊白内障后,很多老人因害怕手术而迷信“特效药”。

爱尔眼科郑重提醒:白内障就像煮熟的鸡蛋,无法“复原”!白内障,只能通过手术治疗。通过将混浊晶状体摘除,再植入透明的人工晶体,相当于给眼睛换了一副“永久隐形眼镜”。

 

手术时机该如何选?以下3个指标帮你判断

1)视力改善意愿

当患者因白内障导致视觉功能无法满足日常视觉需求,患者有改善视力的意愿,且预计白内障摘除手术可改善现有视觉功能时,可考虑实施白内障摘除手术。

2)生活影响

年轻人、职场人士得了白内障,视力即使是0.6,0.7,但如果影响到正常工作以及夜间开车,建议尽早手术。

3)晶状体混浊程度

如果白内障刚好是在瞳孔区,给患者造成视觉上的干扰,比如白天太阳光下看不清楚,建议尽早手术。

啥,每天都炫半个西瓜?请问你在乎过眼底的感受吗?

夏日炎炎,正是享受阳光沙滩、冰镇冷饮的时节,清甜的西瓜、荔枝等时令水果更是让人欲罢不能。然而,对于”糖网”患者来说,这些看似美好的夏日享受却可能暗藏危机—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个”视力杀手”正潜伏在甜蜜背后。

东昌府爱尔眼科诊所温馨提醒,糖友们在大快朵颐夏日美食时,更要提高警惕,别让甜蜜的诱惑成为眼睛的负担。

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

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眼病的一种并发症,主要影响眼睛的视网膜。视网膜与照相机的胶卷类似,可以感受视觉图像。患糖尿病的病程越长,发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会越大。

糖网有什么危害

糖尿病视网膜病变,简称“糖网”,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,目前也是全球四大主要致盲疾病之一。糖网早期可能没有症状,渐渐的,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血管,就像有裂缝的水管一样,容易渗漏、出血,随着糖网的进程发展,有可能会出现视物模糊、看东西有黑影、视物变形等症状,造成不可逆的视力丧失,严重甚至会致盲。

 

糖网治疗后视力还能恢复吗

糖网不能完全预防,即使血糖控制良好,也只能延缓病变的发展。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,可以有效延缓病变发展、减少患者的视力丧失。多数的糖网三、四期患者经过及时的激光治疗,能有效避免糖网病情的恶化,部分病人能避免眼底出血。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检查眼底,及时发现眼底变化情况。

眼底检查也可反映病情

我们的眼底,有着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分布。由于患者的糖代谢异常,引起眼组织、神经及血管微循环改变,所以在糖尿病进程的不同阶段,视网膜的病变表现都会有不同。因此,定期的眼底检查不仅能及时发现异常,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一定程度上也能通过眼底表现来观察病情。

刚发现糖尿病却发现眼底病变很严重

临床上经常发现,患者刚患糖尿病不久,眼底视网膜病变已经比较严重了。正因为视网膜血管微小,发生病变时患者往往不易发觉,而当明显感觉异常时,视力已经严重受损,陷入失明险境。因此,一旦确诊糖尿病,一定要定期行眼底检查。

部分患者除眼底照相外,应进行进一步检查,如OCT、OCT-A、眼底血管造影等。

糖尿病患者除了根据医生的指导控制好血糖、血压、血脂以外,也要定期做好眼底检查(一般为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,可遵医嘱依实际情况决定),随时监测眼底情况,一旦发现病变尽及时就医,尽可能地控制致盲风险。

眼底一张照,眼病早知道

保护好糖尿病人群的眼健康

要做好糖尿病眼病的

早预防、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

天天刷手机,蓝光真的会让你的眼睛“报废”吗?

深夜刷手机的你,是否常被提醒“蓝光伤眼”?

防蓝光保护膜、防蓝光眼镜、防蓝光台灯……商家宣传铺天盖地。但蓝光真的如此可怕吗?今天,小编为你揭开真相!

什么是蓝光?它从哪里来?

蓝光,通常指波长范围在400-500纳米的可见光。但考虑到380-400纳米的波段范围被称作蓝紫区,因此对蓝光的研究通常从380纳米开始。

日常使用的LED照明灯具、显示产品包括手机、平板、电视等所用光源多是蓝光激发的LED光源。其主要峰值波长多在450-470纳米波段范围内。

并非所有蓝光都有害!无需谈“蓝”色变

事实上,并非所有蓝光都有害。

有害蓝光:主要集中在385-445纳米波段(如蓝紫光),长期高强度照射可能穿过晶状体抵达视网膜,对视网膜细胞造成光化学伤害,甚至引起黄斑病变。2010年国际光协会年会提出观点:短波蓝光会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衰亡,从而引起视力的不可逆损伤。

有益蓝光:445-505纳米波段(如蓝绿光)则有助于调节生物钟、改善情绪和记忆力,完全隔绝反而可能影响睡眠和情绪稳定性。

结论:蓝光是否有害,取决于波长、强度和时间。日常电子设备的蓝光剂量通常较低,但长期熬夜刷手机、关灯玩电脑的“高危行为”可能会损伤眼睛。

哪些人易被蓝光伤害?

  • 每天长时间对着电脑工作者

  • 部分患有视网膜疾病或者眼睛做过手术的患者

  • 长时间在户外强光下工作者

如何科学防蓝光伤害?

调整用眼习惯:

  • 20-20-20法则:每用眼20分钟,远眺20英尺(约6米)外20秒;

  • 环境光线:避免黑暗中使用电子设备,保持屏幕亮度与环境光一致;

  • 营养补充:多摄入叶黄素(菠菜、玉米)、Omega-3(深海鱼类),增强视网膜抗氧化能力;

  • 定期检查:尤其高度用眼人群,至少每年做一次眼科检查。

防蓝光眼镜有用吗?如何正确选择?

答案:有用。

好的防蓝光眼镜能够对人眼起到防护作用,又能保证对生理节律起到调节作用的蓝光进入人眼。

但,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戴防蓝光眼镜。如果是一些经常性、持续观看屏幕的人群,同时考虑到中长期的累积效应,建议可以戴防蓝光眼镜。

市面上的防蓝光眼镜多存在两大问题:

  • “该防的没防”:这类防蓝光眼镜对人眼的蓝光易损害区415-445纳米波段范围内的蓝光,几乎没有防护效果,即“该防的蓝光”没有防。

  • “过度防护”:这类防蓝光眼镜在屏蔽了有害蓝光的同时,也屏蔽了有益蓝光。另外这类产品为了把所有波段的蓝光屏蔽掉,多采用黄色染料中和的方式,这导致这类防蓝光眼镜“色偏”(颜色失真或视觉色彩偏移)严重,有的戴上甚至像身处在沙尘暴中一样,而严重的“色偏”会加剧视疲劳。

如何挑选正确的防蓝光眼镜?

首要原则:透过有益蓝光,阻挡有害蓝光。

认准国标:选择符合GB/T38120-2019标准的产品,确保仅过滤有害蓝光(415-445纳米),保留有益波段。根据国家标准指出,蓝光的透射比在不同波长要求是不一样的,比如在415-445纳米波段范围内,光透射比小于等于80%;445纳米波段范围以上,光透射比大于80%。达到国家标准对眼睛来说才是安全健康的。

图片来源:GB/T 38120-2019《蓝光防护膜的光健康与光安全应用技术要求》

验配防蓝光眼镜,也是一种医疗行为。建议大家要前往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,在眼科医生指导下,进行科学验配。

眼镜居然有寿命,你的该换了吗?

很多人配完眼镜,只要没散架就不会更换。即便镜片发黄老化、划痕密布,镜架变形歪斜,也依旧对这副“伤痕累累”的眼镜“不离不弃”。

但你知道吗?眼镜也是有使用寿命的,长期戴着“超龄”眼镜,正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视力健康。

为什么要定期更换眼镜?

镜片:损耗悄无声息

日常擦拭镜片时,哪怕使用柔软的镜布,也难免会留下细小的划痕。这些划痕会导致光线折射不规则,影响视物清晰度,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眼睛疲劳。

另外,现在很多镜片都有特殊的镀膜,比如防蓝光膜、增透膜等,长时间使用后,膜层会逐渐磨损,原本的防护功能也会大打折扣。

镜架:变形影响矫正效果

镜架在使用过程中,由于频繁摘戴、意外挤压等原因,很容易发生变形。

比如镜腿高低不一致、镜框歪斜,这不仅会影响戴镜的舒适度,还会导致镜片光学中心偏移,使矫正视力的效果变差,甚至可能让度数加深更快。

个人用眼需求:变化需及时跟进

我们眼睛的屈光度并非一成不变。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,用眼强度大,度数变化比较快,可能每半年到一年度数就会有明显变化。

成年人如果用眼习惯不好,长期过度用眼,度数也可能增加,同样也需要定期进行眼健康检查。

另外,工作、生活场景的改变也会对眼镜有新的需求。

多久换一次眼镜比较好?

不同年龄阶段,眼镜更换周期有所差异。

青少年: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

青少年时期是视力发展的关键阶段,也是近视高发期。由于课业负担重、电子产品使用频繁等原因,近视度数增长较快。

一般建议青少年每半年进行一次专业的视力检查,如果度数变化超过50度或戴镜视力与理想矫正视力差距1行以上,就需要更换镜片,以保证戴镜清晰、舒适的基本要求,避免因欠矫导致度数进一步加深。

成年人:1-2年更换一次

对于视力相对稳定的成年人来说,一副眼镜正常的使用年限在1 – 2年左右。

即便度数没有明显变化,镜片的日常使用磨损和镜架形变也会影响使用体验和视力健康,至少每年进行1次眼健康检查,及时调整更换。

老年人:每年检查,按需调整

随着年龄增长,老年人老花度数会逐渐加深,晶状体老化也会导致视物模糊、对比度下降。这些变化意味着原有的眼镜度数可能不再合适,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专业的视力检查,根据度数变化及时调整眼镜。

此外,白内障、眼底病等眼健康问题也会影响视力,建议每年检查视力的同时,也做一次全面的眼健康检查,及时发现潜在问题,早发现早治疗。

爱尔眼科提醒:无论是视力检查、眼健康筛查,还是配镜、换镜,都建议选择专业眼科医疗机构——从检查到验配的全流程专业化服务,才能让视力矫正与眼健康管理更有保障。

如何延长眼镜的使用寿命?

想要让眼镜更长久地保持良好状态,需从使用习惯和专业维护两方面入手:

正确的使用与保养习惯

  • 养成正确摘戴眼镜的习惯,双手拿住镜腿沿脸颊两侧平行方向摘戴,避免单手操作拉扯镜架。

  • 擦拭镜片时,应先用清水冲洗掉表面灰尘,再用专用的镜布顺着一个方向轻轻擦拭,不能干擦,灰尘异物在镜片表面干擦易导致镜片刮花。

  • 不戴眼镜时,使用镜布包裹镜片后及时放入镜盒,减少碰撞和挤压,防止镜片磨损、镜架变形。

眼镜的定期“体检”

每隔3-6个月,将眼镜送到专业配镜机构进行清洗和调整。专业人员会帮你清洗镜片上的油污、汗渍,调整镜架松紧、鼻托角度,让眼镜时刻保持良好状态,延长使用寿命。

征兵必读 | 这项检查不过关,近视手术可能白做!

全国征兵网发布的《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》摘要中,特别提到:

屈光不正经准分子激光手术(不含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等其他术式)后半年以上,无并发症,任何一眼裸眼视力达到4.8,眼底检查正常,除条件兵外合格。

很多人都关注到了这三点:

  1. 应征公民可以通过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视力;

  2. 任何一眼裸眼视力需达到4.8;

  3. 手术时间需要在征兵体检前半年完成。

但很少有人注意,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,眼底检查正常!

眼底检查正常为何至关重要?

进行眼底检查的目的是确认眼部健康状况是否符合标准。

眼底是眼球内部的重要结构,包括视网膜、视神经、黄斑和血管等关键部分。近视手术虽然可以矫正视力,但并不能解决潜在的眼底问题。如果眼底存在病变或异常,可能会影响整体视觉功能,甚至在高强度训练或特殊环境下对眼睛造成进一步损害。

因此,征兵体检中明确要求近视手术后眼底检查正常,是为了确保应征者的视力不仅达到标准,而且具备长期稳定性和健康性。这一细节提醒每一位有志参军的年轻人,在准备视力矫正手术的同时,也要重视术前和术后的眼部全面检查,以免因疏忽而导致体检不合格。

暑假带娃必看!孩子眼睛一大一小别大意,小心影响视力发育

暑假到了,家长们有没有发现:孩子眼皮老是耷拉着没精神,明明睡够了却像没睡醒一样?如果还伴有眼睛一大一小,很不对称,喜欢眯着眼看东西,那可得警惕——这可能是“上睑下垂”在捣乱!

什么是上睑下垂?

上睑下垂可不是简单的“眼皮松弛”,而是由于上睑肌肉功能不全或丧失,导致上眼皮部分或全部耷拉下来。判断标准很简单:正常情况下,上眼皮会遮住黑眼球上缘1-2毫米,如果遮挡超过这个范围,甚至挡住大半瞳孔,就要注意了。

家长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自查:在光线充足的地方,让孩子平视前方,观察上眼皮遮住黑眼球的程度。如果遮住超过2毫米,或者两眼睁眼大小明显不对称,建议尽快带孩子去专业眼科医疗机构检查。

上睑下垂对孩子影响有多大?

先天性上睑下垂会遮挡视线,就像给眼睛拉上了窗帘,光线无法正常进入眼内,导致黄斑发育异常,引发弱视。如果是单眼重度下垂,还可能造成两眼视力差距过大,形成斜视。另外部分小孩子由于视物遮挡,会选择仰头视物,影响脊椎发育。

后天性上睑下垂往往与基础病相关,以重症肌无力为例,孩子不仅会出现眼睑下垂,还可能伴有视力模糊、复视、斜视、眼球转动不灵活等症状。

单纯的上睑下垂一般不会直接导致失明,但如果长期不治疗,尤其是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引发的弱视没有及时矫正,随着孩子年龄增长,弱视程度会逐渐加重,严重影响视觉功能的发育。

上睑下垂能自愈吗?

很多家长抱有侥幸心理,觉得“孩子长大了可能就好了”,但事实上,上睑下垂是一种需要手术治疗的眼部疾病,无法自愈。有些孩子会通过抬额头、仰头来代偿,给人一种“好像好了”的假象,其实下垂的问题依然存在,甚至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。

什么时候手术合适?

手术时机需要根据下垂程度和对视力的影响来决定:

轻至中度下垂:因为瞳孔可以部分或全部暴露,故较少发生形觉剥夺性弱视,建议考虑在学龄前期即3-5岁进行手术。形觉剥夺性弱视是指由于先天性(如先天性白内障、上睑下垂等),导致瞳孔被遮挡,光刺激无法正常进入眼内,从而导致眼部黄斑发育异常,或者后天性(如视网膜脱离)原因所导致。

单眼重度下垂:因瞳孔被严重遮盖,仰头视物,为避免形觉剥夺性弱视和脊柱问题,可在1岁左右手术。

小睑裂综合症:属于重度下垂,可在2岁左右分两期手术,先做内外眦成形,半年到一年后再做下垂矫正。

双侧肌力不同:建议先矫正下垂较重的一侧,等半年左右眼睑形态稳定后,再做另一侧。

手术需要全麻吗?会影响智力吗?

眼科手术精细度高,需要孩子完全配合,由于年龄小的孩子很难配合局麻,所以通常选择全麻。家长不用担心,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全麻药物会影响孩子智力。全麻过程就像让孩子睡了一觉,药物会在体内快速代谢,麻醉前医生会精准评估药量,术后也会密切监护。

住院和恢复需要多久?

一般住院3天左右:第一天完善检查,第二天手术,第三天观察后即可出院。术后1-2周,伤口初步愈合、肿胀消退后,孩子就可以去上学了,不过要避免剧烈运动和眼部碰撞。

术后能恢复正常吗?

及时手术的话,因遮挡引起的视力问题(如弱视)在术后配合视力训练,有很大机会改善。眼睑功能方面,大部分孩子能正常抬眼,改善视野受限的情况。外观上,轻中度下垂术后基本能恢复正常,重度下垂可能会有细微差异,具体也要看术式的选择、孩子自身的恢复情况等,建议家长在就诊时,选择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,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。

为什么说暑假适合手术?

时间充裕:2个月的假期足够术后恢复和复查,不用耽误学习。

心理缓冲:术后早期可能出现的肿胀、结痂等情况,孩子可以在家度过,避免面对同学的好奇目光。

护理更灵活:孩子无需上学,家长可灵活协调时间:可以申请年假集中护理,也可以居家办公兼顾照料,或者借助家人协助,做好复查、用药等护理工作。

如果发现孩子有上睑下垂的迹象,别犹豫,趁暑假带孩子到专业眼科医院检查。早发现、早治疗,才能让孩子摆脱眼皮耷拉的困扰,拥有明亮双眼和自信笑容!